從讀閱「世界是平的」到看完這段影片,或許2010年的職務是目前所無法預料的, 但試問我們本身可以先為2010年時做出什麼準備嗎?
不久的將來並非無跡可尋,OOPS即是其中的一項主流。
教師的角色,在我本身的觀點,是利用本身的專業能力提供或評估課程相關有效資料或資源,而不因資訊開發的過度氾濫而盲無所從。
但在教師轉換成專業人員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呢?為什麼公司紛紛移駐大陸,難道只是為了工資便宜,還是因為該國家背後的發展潛力?
目前的網路e化,已將共通開放資源(出版業、教育界乃至教育訓練)做出雛型,其代表區域性侷限已逐漸淡化如果將學生定義為進修知識的族群,那這些開放的資源即成為培養或解惑的最佳利器。
然而增加獲取資源管道的便利性,是為了幫助學生升學、提升能力亦或只為了找到工作職務,不同的面向應各有其需求吧。
現今語文共通與嶄新科技方面專業知識,在日後逐漸應會轉為常識性知識。學生的責任是什麼?
從目前的按照課表與教師指導的學習方法,到逐漸成形中的自我學習系統,應是評估自己需要或需求,而從專業人員所提供的課程獲取知識,並透過網路獲取其他相關資訊,亦或提供自己本身區域的經驗或能力去協助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看到目前的狀況,也從影片中得知一些數據後臺灣跟其他國家的學習情形也真的有差異(尤其與大陸目前現況)然後呢?
就如OOPS的相關計劃,在臺灣得不到大部份企業相關資助,真的是因為太新而無法接受嗎?
對於未來的急速改變,在現在的我們是否該規劃要做出什麼的藍圖,或是怎麼使自己腳步跟上。
目前有發展中譯,後來會不會隨著越來越多人力與學校的參與團隊,在未來形成可互相翻譯成各國當地語言,變成一個大型開放學習課程集散地。
然而不只OOPS,現在其他方面的古本、現在的書籍或其他資源也朝向開放資源前進。
這也是我所謂自我學習系統的課程資訊來源,在分門別類建立的相關資源,學習者可依其需求得到相關的資訊課程。
然而如何去評估課程是否符合需求,相關方面可藉由專門人員做層面管理規劃,或身處在此大系統內的學生,依其需求接收到各國或各學校的相關資訊,也應發展出自我思考評估與統整資訊的能力。
這也是之前提到,後來隨網路資訊快速發展的學生需先評估自己需要或需求,進而從專業人員所提供的課程獲取知識,並透過網路獲取其他相關資訊的原因。
同時擁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可以透過參與已建立好或建設中的管理機制,改善系統相關規劃、亦或透過系統去提供自己本身區域的經驗協助需要幫助的人,而這需要幫助的人,有可能是專家、之前或後來的人或自己本身。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第5次上課
這次趁著非同步上線去測一下,上次老師說的可不可以在宿舍裡上課的問題,
結果,網路是可以的,通訊是清楚的,但戶外音跟飛機聲干擾是很大的…
怕影響他人聽覺下,只好把MIC關掉,所以,下次還是回教室上課吧 : p
回主題…
透過這次的非同步課程,發現以下幾點:
1. 在一開始時,還是習慣上網路討論室,但這次少了主持者,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在幾番冷場下,因為之前有非同步的經驗,所以一邊就去重看相關的資料,寫homework。
與同步得差異:少了群體針對其中某一主題的直接討論,但個體可依照自己的步調去調整進度。
2. 思考的時間變多了:雖然在之前已經把課程影片看過一次,在要寫homework之前還是習慣再去看一次,再跟自己之前得想法做比較。因為自己掌握進度的原因,可以自由停在某個思考點。但是,同時也少了其他人的發聲,所以會產生一些盲點。
與同步得差異:可以自由掌握學習進度,但缺乏即時互動與討論,只能憑藉後來群組討論再建立與修正自己的觀念。
3. 發現疑問的解決:在思考OOPS課程時,重看了一次老師在中山大的演講錄影,而透過演講錄影中,進一步去修改自己在春假時,看到訪問朱學恆的影片所產生的問題。
與同步得差異:雖少了直接的解惑與討論,但可由教師提供或自身尋找去發現資料來解決相關疑問,拓展自己本身原有的見解。
4.討論群組的使用,因為少了同步的直接討論與解惑,所以經由討論群組,可看到學長、姊與同學們對主題的見解,接著發現一些自己本身贊同、缺失或沒發現的盲點。
與同步得差異:在討論群組使用方面,事實上與非同步相同,只是在缺乏直接討論與解惑下,需要用討論群組的機會變多了,進而使自己可以思考他人的看法與立場,為什麼會這樣想?自己為什麼沒想到?
5.上課講義與其他相關方面,與之前課程相比,因為少了直接指導者,所以在課程大綱與相關說明方面也比較仔細。但對於從主題延伸的疑問,也因缺乏直接指導者的解惑,所以需自行尋找相關資料來解答或思考。在發表的言論中,也可能缺乏對表情與語氣等的觀察,會變成主觀的去解釋他人想法
與同步得差異:課程大綱與說明需仔細,以讓學習者了解其進度與相關作業。因無法觀察他人對主題討論的表情與語氣,只能透過自己本身主觀去解釋他人想法,及經過Mail、MSN或討論群組等去詢問或回應。
結果,網路是可以的,通訊是清楚的,但戶外音跟飛機聲干擾是很大的…
怕影響他人聽覺下,只好把MIC關掉,所以,下次還是回教室上課吧 : p
回主題…
透過這次的非同步課程,發現以下幾點:
1. 在一開始時,還是習慣上網路討論室,但這次少了主持者,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在幾番冷場下,因為之前有非同步的經驗,所以一邊就去重看相關的資料,寫homework。
與同步得差異:少了群體針對其中某一主題的直接討論,但個體可依照自己的步調去調整進度。
2. 思考的時間變多了:雖然在之前已經把課程影片看過一次,在要寫homework之前還是習慣再去看一次,再跟自己之前得想法做比較。因為自己掌握進度的原因,可以自由停在某個思考點。但是,同時也少了其他人的發聲,所以會產生一些盲點。
與同步得差異:可以自由掌握學習進度,但缺乏即時互動與討論,只能憑藉後來群組討論再建立與修正自己的觀念。
3. 發現疑問的解決:在思考OOPS課程時,重看了一次老師在中山大的演講錄影,而透過演講錄影中,進一步去修改自己在春假時,看到訪問朱學恆的影片所產生的問題。
與同步得差異:雖少了直接的解惑與討論,但可由教師提供或自身尋找去發現資料來解決相關疑問,拓展自己本身原有的見解。
4.討論群組的使用,因為少了同步的直接討論與解惑,所以經由討論群組,可看到學長、姊與同學們對主題的見解,接著發現一些自己本身贊同、缺失或沒發現的盲點。
與同步得差異:在討論群組使用方面,事實上與非同步相同,只是在缺乏直接討論與解惑下,需要用討論群組的機會變多了,進而使自己可以思考他人的看法與立場,為什麼會這樣想?自己為什麼沒想到?
5.上課講義與其他相關方面,與之前課程相比,因為少了直接指導者,所以在課程大綱與相關說明方面也比較仔細。但對於從主題延伸的疑問,也因缺乏直接指導者的解惑,所以需自行尋找相關資料來解答或思考。在發表的言論中,也可能缺乏對表情與語氣等的觀察,會變成主觀的去解釋他人想法
與同步得差異:課程大綱與說明需仔細,以讓學習者了解其進度與相關作業。因無法觀察他人對主題討論的表情與語氣,只能透過自己本身主觀去解釋他人想法,及經過Mail、MSN或討論群組等去詢問或回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