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到同步上課了,就如Grace老師所言,這是得天獨厚的機會。
因為,非同步的機會在我的經驗中,常常可以接觸的到,但是跨國家同步上課就是很難得的經驗。聽完學長姐與大學部的感受,似乎對非同步上課都感到有壓力或不適應。
其實不定時的上線回覆討論跟回覆內容這部份,也是我正在克服中的一點。
“如何增加消化速度,又不能消化不良”,因為發表議題的時間不同,所以,有時得看完資料後,馬上做回覆。這對我而言,就會變成形而上、沒太多自己觀點的報導。
所以,我應該多增加咀嚼的時間。
而在作業列表方面,是會比較了解自己做了什麼、什麼還沒做的方式。不過,這應該是自己可以養成的習慣。在我的經驗中,在上課後,知道自己有哪些作業,藉由課堂記錄與衡量完成的時間去安排管理。到後來,這能力就能默化到生活時間管理中,變成思考模式之一。
在開放式課程方面,談到翻譯品質的問題,在我的觀點,對一未知領域或不熟悉的內容,還是要先去了解內容在講述什麼,加上自己的翻譯也未必能貼切原意,且語法有時會參入比喻或專有名詞等...這些都是造成我先去看翻譯本的原因。所以套句義斌學長講的“能翻譯的就很強了”。
最後,是討論同步與非同步的混合式(耀德因網路問題無法聽到語音,博忠學長第一小時無法參與),缺乏聽到別人思考的聲音,這的確是蠻大的損失。在現在同步課程中,大多是討論與報告介紹。
在討論方面,因為無法預料出會激發哪方面的問題,這是語音使用第一個困難點。
討論方面:現實上錄影品質不良,因為無法立即得到改善。所以只能事先以非同步形式輔以討論議題、討論的幾個層面。待課後,無法參與的學長姐或同學們,就能透過錄影與事先的討論議題與層面,將對議題的看法或激發出來的問題轉貼在自己的部落格或討論群組上。
在報告介紹方面,這問題相對小了一點,因為無論在教師講述或同學間的報告,都能提供文本或單純的錄音檔連結,只是運用在準備的時間又會形成一個障礙。
報告介紹方面:在課程進度上,我們下週是每組在wiki上預言2007與K12的主持報告。所以無法參與者,可以先藉由每組在wiki上內容,大致了解內容及議題,再將對議題的看法或激發出來的問題轉貼在自己的部落格或討論群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