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的兩張圖
的內容,在各組wiki舉出2~3的感興趣得主題做討論與描述比較,截止日期425
第二張是以Predication 2007每組所選擇的專家,
在wiki做討論與描述比較並舉出一兩個討論問題,截止日期418
這兩項內容皆需於課堂上報告與主持討論
今天知道數位內容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為主 :
義斌學長的經驗認為應有師資共享或建立團隊來排除個人建構發展上的困難。
老師建議設計教學時,採系統化教學設計某些步驟進行,以利於教學與學習。
博忠學長所提出的問題
課程的實用度 與 畢業是否具有專業技術?!
我目前知道的是大學部,會有比較多在軟體實務課程,
譬如軟體操作或透過教授課程中的軟體結合做一些小專案等...
而教育大學的研究所方面 會依科系不同在理論方面、或上課方面會有些許差異。
也聽到一個新名詞"40學分班"(對我個人而言)...看過雅琇學姐的部落格後,
發現40學分班 == 教育學程 ,這對不在教學現場的人...
因為本身無法深刻了解實行後的情況,應該都先紙上談兵吧。
課程中提到了 學生評鑑方式=>學習檔案
這在我的學習經驗中,從專校的實習課到二技的相關實務課程,
彷彿都採用這種方法來取代期中、期末考。
今天去看老師的部落格,發現老師做了extra reading
(白頭髮應該又多了吧 ...感恩阿^^b)
(白頭髮應該又多了吧 ...感恩阿^^b)
Reading: Making the Grade: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 http://www.sloan-c.org/publications/survey/survey06.asp
導讀Google Video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6597346712743804993
另外...
因為上課時,會習慣記錄跟想一些剛聽到的名詞、問題或關鍵字...
就會變成手動口不動,或是辭不達意的...
這問題...後來會慢慢改進的...
5 則留言:
你貼了兩張圖,但沒有說明為什麼.心理想什麼?說出來吧!
Inerview裡有提到,美國沒有大學部的教育科技專業,所以在master level 還是盡量保持以practice導向
如果喜歡動手,可以多用chat,下次試試看
我所說的四十學分班和雅琇blog所寫的不同,我所說的是已經是在職教師工作幾年後,再回流教育單位利用暑期去進修的班級,用四個學期修課四十學分,大多是理論課程,且只有教育部認可並且可以升等跳級。它不必寫碩士論文,也沒有學位。
現在教育單位所開的班別叫做--教學碩士班,必須寫碩士論文。
grace老師:
這是老師PO在whiteboard上的內容
透過這個可以讓我們更清楚
那些資料中有哪些方面更需要去了解
博忠學長:
喔喔~原來如此...
謝謝學長囉
張貼留言